最近我新發現一個寫電子報的個人好處。因為我第一份工作就是科技產業的文字記者,也在相關的媒體服務了很長時間,讓我後來在協助創業者/新創與 PR 相關事務時,例如如何與媒體溝通、如何設定自媒體內容策略等問題討論上,因為這些早成為我的工作 DNA 與思考方式,所以常會很自然地出自直覺、習慣或經驗提供 Feedback。而透過電子報的長文寫作,讓我有機會把過去那些偏向直覺的建議,開始更有意識的去推敲背後的思考邏輯與脈絡。我個人還滿高興發現這個意外的收穫,也歡迎新朋友訂閱。
另外,也跟大家更新近況。自 9 月起,我開始與布爾喬亞公關顧問合作,擔任新創產業特約顧問,為創業者 / 新創提供付費的「策略公關諮詢」,每次大約 1 小時。諮詢主題,會聚焦在創業者/新創的 PR 需求,包含社群經營、自媒體規劃、媒體佈局、新聞切角、雇主形象、投資人關係溝通維護等主題。
創業者/新創每天都有無數問題需要解決。希望透過這樣的形式,盡可能在兼顧時效、彈性、專業等面向上,協助創業者/新創解決 PR 相關的問題。若有覺得我可以幫上忙的朋友,歡迎參考:擔任布爾喬亞特約顧問 (新創 PR),歡迎預約我的諮詢時段。裡面有我個人比較完整的想法與說明,也有如何 Booking 我諮詢時段的方式。
新創如何經營媒體關係?
在我過往和創業者/新創交流與 PR 相關的事務時,發現對於如何經營媒體關係,普遍都有較為單向的認知。以為只要問到媒體名單,發出新聞稿,就能獲得多家媒體刊登,然後「一舉成名天下知」,客戶詢問與訂單就能如雪片般飛來⋯⋯。這樣的場景,基本上只存在於韓劇/電影當中。
在這背後,存在了一個基本的雞蛋問題。媒體記者對多數新創通常認識甚少,而記者每天會收到幾十封、甚至上百封新聞稿、研討會通知、記者會邀請⋯⋯等各式的媒體活動,對於這類忽然寄到信箱中的新聞稿,當中絕大多數在記者開信前,就已經進入垃圾桶了。對多數較為早期的新創來說,相關的報導不多、外界大眾並不熟悉,而對不熟悉這家新創的記者來說,新聞稿並不容易在一瞬間就能引起注意或好奇,進而更進一步處理後續的媒體露出與報導。
我喜歡把新創經營與媒體之間的關係,比喻成累積 Credit,是一個持續小額累積、偶爾提款的過程,重點在於長期累積關係。任何一段因為工作所需而開展的人際關係,大致上都會經過雙方初步認識、建立信任、交流想法、互相幫助的過程,這段關係才能有穩固且長期的發展。新創與媒體之間的關係,也會有類似的過程。
此外,對於新創來說,尋求新聞稿露出,未必是最有效的 PR 投資。因為多數新創,一年當中,適合發布新聞稿的主題或時機,最多一到兩次,而媒體關係的經營,重點不在於快速獲得大量媒體名單,卻僅是偶爾一次寄發新聞稿,然後把刊登機會交由機率來決定,而是與少數真正了解產業、對新創有興趣、寫出高品質報導的記者,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。
因為這樣的關係,是長期、穩定,可為雙方帶來更大價值。即使不發新聞稿,熟悉某家新創的記者,也有可能帶著預先設定的好題目、好專題主動來採訪。而這樣透過媒體編輯專業與角度報導的 Feature Story,因為帶著媒體獨特的視角,等於是媒體或記者盡心製作更貼近讀者閱讀需求的內容,讓外界有不同的角度來認識新創,PR 成效遠勝於制式、群發、官方立場的新聞稿。順道分享一點個人觀察,我看過很多創業者/新創第一次獲得媒體報導的 Feature Story,看得最認真、轉發最用力的,是創辦人或早期團隊成員的父母或家人,因為終於知道到底在創什麼業、做什麼工作,當然更多是與有榮焉。
先從累積 3 到 5 位記者好朋友開始
若新創在 PR 上想要開始經營媒體關係,重點在精不在多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 MBTI 16 類型人格,也許方法因人而異,但概括來說,新創與媒體之間,都會經歷認識、信任、交流、互相幫助的過程。我個人覺得最容易上手的方法,是先透過 Google Alerts 設定所屬產業的關鍵字,從中發現重要的報導以及撰寫的記者,再透過 email 或社群管道,與對方取得聯繫 (基本上,只要有心,媒體網站或是社群媒體上,都可以找到聯絡方式),也許每隔幾個月,一起與記者喝杯咖啡,分享對記者來說有意義的最前緣的業內資訊、產業觀察、個人觀點、創業故事等,逐步建立起交情。此外,也可針對記者正在 Cooking 的專題,儘管未必與自己的新創相關,仍可適度提供 Feedback、介紹適合的受訪者等。
對多數新創來說,若能經營好 3 到 5 位具有這種交情的記者,就已經算成功跨出一大步。因為這幾位記者,若有適合的採訪主題,很可能會主動想起熟悉的新創來安排採訪 (尤其是還知道許多關於這家新創,Google 尚且搜尋不到的 Storyline),而對於新創寄出的新聞稿,因為對各種策略與佈局,了解更多一層的 Context,很可能在編輯專業上,第一時間就找到有趣、獨特、有報導價值的切入角度做跟進報導。
新創 PR 的專業能力:議題/內容策展
逐漸開始建立起穩固的媒體關係、記者交情後,我認為對新創 PR 真正的考驗,是議題/內容策展的能力。在這背後,來自兩個面向。第一,是新創能夠建立起吸引外界興趣的創業故事、定義出明確的願景,以及繳出具有說服力的 Traction 或數字,讓媒體理解新創在所處的賽道中,可以帶來哪些影響力。第二,則是從這些基礎上,在每次與媒體交流的機會中,持續從中做出好球,延伸成讓媒體可以發揮的角度,進而提高自己被報導的機會。
這樣的能力,需要持續透過實作來累積學習曲線。當然,綜合各方面的考量下,若創業者已能基本掌握如何制定 PR 策略後,適度招募有經驗的 PR 人才加入,或是尋求外部專業的 PR 顧問/專家協助,透過對於更深入了解媒體的編輯思維、做事方式,有助於更快累積學習曲線,讓創業者花費的時間與注意力更有價值。
新創 PR 對於議題/內容策展的能力,絕對不是 Hard Sell。在我還在媒體擔任記者時,不管是新聞稿露出或是採訪邀約,非常反感 PR 在後面 Push、不斷透過各種方式來「提醒」我處理某個內容主題。從記者的角度來看,這不僅忽略媒體是服務讀者閱讀利益、而非服務任何企業與受訪者的本質,也不是長期、健康、有價值、建立雙贏的關係。PR 的 Hard Sell,往往只會帶來反效果。事實上,以我比較熟悉的科技/商業/財經媒體為例,願意投入其中擔任記者的朋友,在個人工作動機中,很大程度來自對於了解、分享新事物懷抱熱情,而在自己的路線上,若有適合報導/刊登的內容或主題,記者不會放著不處理,不然以媒體產業的現況,可能就不會投入這行了。
經營媒體關係,是長期累積 Credit 的工作。新創若能站在媒體以提供讀者閱讀價值為中心的考量,持續透過建立深度關係,與記者分享有價值的資訊與觀點,長期來說,將幫助自己在媒體心中,創造出更多被報導機會、價值、角度,這些成果,對媒體或新創來說,都是雙贏的局面。
若覺得這篇內容對你有幫助,歡迎分享給更多朋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