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立媒體關係、定期與記者溝通,是成長期新創開始啟動 PR 策略時,很重要的一步。但對過往較少有與媒體打交道等相關經驗的創業者或新創,常常因為錯誤的期待與心態,造成事倍功半的結果,甚至因此踩到地雷而不自知。
媒體不是服務受訪者需求的傳聲筒。媒體與受訪者之間健康的關係,更多是觀點的交流與對話,是對等的關係。媒體服務的是讀者,記者採訪則是代表讀者,透過報導內容協助讀者從受訪者的經驗與故事中,獲得閱讀的收穫。創業者或新創在這樣的關係前提下,與媒體溝通或是受訪時,更重要的是,站在對方的立場,切中對方感興趣或好奇的角度,聆聽、溝通、說服、建立可被容易記得的重點往往更為重要,站在媒體的立場,沒有義務全盤接受受訪者的觀點與論述,因為如果受訪者無法說服記者/編輯並獲得認同,他們也很難寫出獲得讀者認可、吸引讀者興趣的精彩報導,結果變成大家白忙一場。
新創普遍外界較為陌生、知名度較低,在建立媒體關係、與記者溝通打交道時,如何吸引對方興趣、埋下記憶點?近兩年在台灣暢銷的《逆思維:華頓商學院最具影響力的教授,突破人生盲點的全局思考》這本書,倒是有幾個我覺得頗爲值得借用的觀念。
本書作者 Adam Grant 是華頓商學院教授,畢業於哈佛大學,並擁有密西根大學心理學碩士和博士學位。原文書名為 Think Again,我覺得直譯為「重新思考」,能更了解作者想表達的觀點(當然書名吸睛度就差很多)。作者認為:
我們大多數人對自己的知識及專長,以及忠於自己的信念及看法感到驕傲。在一個穩定的世界中,這樣很合理。我們對自己的想法深信不疑,因此獲得獎勵。問題是,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,我們需要花同等的時間去思考以及重新思考。
重新思考是一種技能組合,不過也是一種心態。我們已經擁有許多我們需要的心智工具,只是要記得把它們從工具室裡拿出來,除鏽整理一番。
⋯⋯
變化步調加快意味著我們需要比以前更快去質疑我們的信念。
全書主要分成 3 個部分,分別為個人、他人、群體重新思考的方法與重要性。我很喜歡作者在書中,透過大量質化或量化的心理學實證研究或案例故事,很容易掌握到作者想傳達的觀念,也很容易參考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上。在此,我想借用書中的兩個觀念,應用在與媒體溝通、建立關係上,供創業者與新創參考。
1. 少即是多,聚焦傳達最強的論述與外界印象
書中提到:
一個較弱的論點通常會削弱一個較強的論點。我們提出越多理由,人們就越容易拋棄最不可靠的那個。他們一旦拒絕了我們的理由之一,他們便越容易排除我們的整個論點。
⋯⋯
假如你提出太多不同的理由來支持你的論點,這會使得你的觀眾起了防衛心,並且導致他們基於那些最無法令人信服的論點而拒絕你的整個論述。與其淡化你的論述,不如主打你最有力的論點。
借用在新創 PR 上,不論是新聞稿、媒體受訪,或是與記者的私下交流尋求報導機會,最理想的狀態,是傳遞一個清楚明瞭的觀點即可,並以此觀點開展相關的論述與 Storyline。不少創業者、新創在與媒體交流時,會比較直覺的把爭取報導機會想成類似天平的概念:只要能在我們自己這邊堆疊出越豐富的資訊與觀點,天平就越有可能傾向我們這一方,進而獲得媒體的青睞與報導。然而事實上,這卻只會造成反效果,因為很可能讓媒體找不到切入的報導角度。
在我還在媒體工作時採訪創業者,有幾次對我來說簡直是災難一場的採訪經驗,大概就是來自這個原因。例如,我曾在某次採訪剛開始的第一個問題,問某位創業者「為什麼會選 xxx 作為創業題目?」對方從「小學參加科展⋯⋯」開始回覆;也曾在某次採訪創業者時,在我還未正式開口問問題前,對方就直接開後台 Dashboard,Demo 起各種功能與成效。然後這兩位不同時空下的創業者,都不約而同提到這麼做的類似原因:「我盡可能講得完整一點,你比較方便抓報導重點。」事實上,受訪者一股腦倒出這些自己都沒有整理過重點的訊息,在媒體眼中就只是沒有太多報導或參考價值的垃圾內容,並不會增加媒體報導的興趣與意願。
2. 建立異議網絡的媒體關係
書中提到:
親和的人會形成一個很棒的支持網絡:他們樂於鼓勵我們,為我們歡呼加油。重新思考需要不同類型的網絡:一個異議網絡,一群我們相信會指出我們的盲點,並且協助我們克服弱點的人。他們的角色是藉由督促我們謙遜以待自己的專業、懷疑我們的知識,並且對新觀點產生好奇,進而啟動重新思考的循環。
理想的異議網絡成員是不尋求他人認同的人,因為他們不怕質疑既定的做事方法,並且要我們為重新思考負起責任。
借用在新創 PR 上,與其頻繁地向媒體大量、無差別的寄發新聞稿,不如將經營重點,集中在與個別記者/編輯建立起長期、互信的關係。以我比較熟悉的科技/財經類媒體來說,一篇好的報導內容,往往來自作者提出某個清楚的觀點與發現,並以此鋪陳出客觀、完整的論述,而具有寫出這種深度報導實力的記者/編輯,才是新創最該優先經營的媒體名單。定期針對相關領域某個重要的趨勢、現象,與他們進行交流與互動,並多聆聽他們的觀點與解讀解度,很有可能因此促成未來專訪報導的機會,這種深度經營的方式,比起單純追求媒體曝光,更能建立起穩固的媒體關係,為創業者或新創帶來長遠的價值。
以我在協助新創與 PR 相關事務的經驗,可以說幾乎所有專訪報導的機會,最早的源頭,都是從這類的交流展開的。也許報導不會立即發生,但一旦記者/編輯找到對相關主題的報導角度,很容易就會想到曾經與他們交流過類似主題的創業者或新創,帶著貼近讀者閱讀角度的問題來專訪,這遠比運用各種軟硬方式,透過 Push 公關公司再去 Push 媒體刊登對媒體來說沒什麼報導價值的新聞稿,來得更有意義與價值,與媒體的關係也更為深度與長遠。
創業者、新創在與媒體溝通、建立關係、進行深度交流時,透過聚焦核心論述、建立異議網絡等「逆思維」的做法,有更大的機會創造出良好的 PR 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