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過往與創業者/新創交流 PR 經驗的過程中,發現多數創業者,對 PR 存在著一個頗明顯的誤解,以為 PR 的主要工作成果,就是獲得被媒體報導的機會。然而,PR 的工作,是經營 Public Relations(公眾關係),而不只是狹隘的 Press Relations(媒體關係)。
這樣的誤解,最直接的結果,就是很容易將 PR 與 Marketing 混為一談(延伸閱讀:新創 Marketing 與 PR 有什麼不同?)。事實上,全球的商業、科技媒體,普遍都越來越集中在少數科技巨頭的報導(因為有最大的閱讀基數創造流量),新創一昧尋求被媒體報導的機會,並不容易。
這使得多數早期新創,往往是 Marketing 團隊(其實也通常只有一個人)兼著負責 PR,頂多就是留一個媒體聯繫的窗口。但新創 Marketing 更重要的工作內容是 Growth Marketing,光是每天追蹤、調整各種行銷素材、SEO 的轉換率、投報率,以及各種快速迭代、延伸而出的知識與技術,就已經夠辛苦、夠燒腦了,很難有心力和餘裕放在更長期、更策略面的 PR 經營。
事實上,PR 是新創在找錢(投資人或客戶)、找人(招募優秀人才)、找關係(策略合作夥伴)過程中,更長期且重要的佈局。我覺得最核心的策略思考,是如何在已經拿下某個 Vertical 領先地位後,讓整個生態系長期且健康的成長,更直白的說,是如何為這個 Vertical 所在的生態系,吸引更多好奇、關注、認同,進而有更多資金、人才、客戶,甚至是相關上下游、基礎建設、政策溝通的策略夥伴願意投入,只要這個生態系長期且健康的成長,處在領先地位的新創自然水漲船高,直接成為最主要的受惠者之一。
先有這個策略思考,再來規劃執行戰術,才更為有效與有意義。具體的戰術,包含但不限於發布新聞稿、爭取媒體報導、投稿業內觀點給專業媒體刊登、經營社群內容、發布產業研究報告、展示 Showcase、製作電子報、經營 Podcast 或 YouTube 內容、舉辦論壇/演講/線上研討會⋯⋯等,或是甚至協助編輯這個 Vertical 內重要名詞、觀念的 Wikipedia 條目(這是我最近很有感的發現,Wikipedia 對各種 LLM 模型的 AI 搜尋內容都非常重要)。當然不用全部都做,可以每次在其中選一、兩個測試、修正,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戰術組合,進而發展出 Playbook 持續做,持續在生態系成長的過程中,放大自己的影響力。
為什麼要做小池塘的大魚?
「如何」成為小池塘的大魚?這是每位早期新創的創業者,最重要的考題(也許沒有之一),PR 幾乎無法提供任何幫助。但「小池塘的大魚」這件事,卻是建構 PR 策略最強的支點(肯定沒有之一)。根據 Peter Thiel《從 0 到 1》這本創業經典形容,這是「打造有創意的獨佔企業」:
創業者顯然應該學到,如果想要創造、並長久留住價值,不應該建立一個沒有差異化的產品模式。
在本質上,這是一種利基市場的定位思維。對於多數各種資源相對局限的新創而言,希望一開始就拿下整個市場、改變世界,往往是太過浪漫的想法。相反地,聚焦於特定或細分的利基市場,往往是更爲可行的策略。例如,與其說將自己定位為「提升生產力的 AI Solution」,不如定位為「簡化報帳與核銷的 AI Solution」,或是更聚焦在「專為業務交際費報帳與核銷的 AI Solution」。更直白一點說,不用一開始就是「亞洲第一」、「台灣第一」,先是「台北第一」、「北投第一」也許更有實質的意義。這種明確且容易理解的定位論述,當然也更有利於建立後續的 PR 策略。
PR 的策略、角色與啟動時機
新創啟動 PR 策略的最佳時機,大概是在找到 Product Market Fit 之後,準備正式啟動 Go-to-market 策略之前。在傳統的 PR 的操作型定義下,這個時機,大概就是新創第一次募資成功準備發布新聞稿,為後續的 Go-to-market 鋪路。但在社群興盛、資訊傳遞破碎、人們注意力短暫的現在,PR 策略與戰術,有前述更多元的方式與搭配。
在概念上,PR 更像是空軍。在大規模調動/整合與 Go-to-market 相關的行銷、業務、產品開發等人力與資源的大部隊去攻佔某個市場據點前,PR 可以有更高的機動性,先去快速創造某些話題、吸引某類人關注,就像空軍先去攻擊某些戰略設施,有利後續更大規模的海軍砲擊(行銷投放)、陸軍佔領(業務拿下客戶)。
在我與創業者/新創討論或規劃 PR 策略時,通常會先討論/了解幾個重要的問題以及 Context,以此發想出更適合新創當下階段、創業者長期人設的 PR 策略。這很大程度,來自過往我從媒體記者/編輯的背景,加入創投擔任 PR 參與 IC Meeting 這段經歷的啟發:
・每天驅動創業者闖關打怪的 Self-motivation?
・Why You?Why Now?
・想要解決什麼問題?如何發現/解決這個問題?如何驗證?有哪些 Traction?
・當下的護城河是什麼?如何打造?可能被如何打破?如何累積出下一個護城河?
・如果有一家規模大三個量級以上的企業,聘用前員工做這個題目,誰更有機會?
・這個 Vertical 的 TA、ICP(Ideal Customer Profile)、Stakeholder?有哪些痛點或興趣?
・如果有無限資源與人脈,這個 Vertical 的生態系可以如何長期且健康的成長?(這是我最近才加上的,主要來自閱讀《黃仁勳傳:輝達創辦人如何打造全球最搶手的晶片》中提到「光速排程法 Speed of Light」的啟發)
案例:AI 新創 Sardine+Fintech Brainfood 電子報
舉一個近期讓我在新創 PR 策略上頗受啟發的案例。過去近一年來,我自己有種越來越強烈的感受,就是未來 5 到 10 年內,人類在科技、商業、社會等面向上,很大程度會由 AI Agent&Stablecoin 這兩股典範轉移來驅動,帶來肉眼可見的改變,也許會各自演化,也有可能會兩者共振,具體時間也許會早一點、晚一點,但一定會發生。
因為這樣的想法,我對相關的內容有很高的興趣,因此發現/訂閱了《Fintech Brainfood》這個電子報(大約 4 萬人訂閱)。作者 Simon Taylor 在 AI Agent 以及 Stablecoin 的觀點與內容角度上,不時讓我驚艷甚至大開腦洞,最驚訝的是:「咦!這樣穩定周更,這種深度篇幅與質量的電子報,是可以免費閱讀嗎?太超過了吧。」帶著這樣的好奇,才發現原來 Simon Taylor 另一個身份,是 Sardine.ai 的 Head of Strategy & Content,也是 Sardine 公司電子報的多位作者之一(其實我還沒搞懂,對他來說,個人電子報作者與 AI 新創主管到底哪一個才是正職或斜槓)。
更一步研究,發現 Sardine 也頗為精彩。Sardine 致力打造 AI 風險平台,專為防範詐騙、信用風險與合規需求而設計,協助金融機構每一次客戶互動,免受金融犯罪威脅。剛在今年 2 月完成 C 輪 7,000 萬美元募資,累積募資達 1.45 億美元,已是準獨角獸的階段。過去幾輪的投資人,包括 a16z、XYZ Venture Capital、VISA、ING Ventures、Google Ventures、Moody's 等知名機構。以下是我從新創 PR 角度對這個案例的猜想(我當然不認識他們,可能完全劃錯重點)與 Takeaways:
・對 B2B 新創來說,若打算溝通/教育 Stakeholders 最前緣的科技與商業模式變化,以及將可以帶來哪些影響與價值,電子報是非常有效的 PR 投資。(不然不會持續擴大規模做。《Fintech Brainfood》電子報經營超過 6 年,長於 Simon Taylor 加入 Sardine 的剛滿 3 年,即使加入後,他也繼續經營個人電子報)
・《Fintech Brainfood》電子報的內容,大多沒有與 Sardine 直接相關。但會非常偶爾(通常是因為文章的 Context 順道加入)帶入 Sardine 的相關活動或連結,有意義的資訊內容才是重點,沒有人喜歡硬推銷 Spam。當然,個人電子報的內容,是作者自己真誠分享的觀點,也極具個人風格。
・Sardine 運用 AI 解決金融詐騙,是一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動態過程,有非常複雜且變化快速的科技攻防、監管與合規等法遵需求。政府/金融機構中負責的部門,很需要盡快掌握最前緣的變化,他們很可能是先成為電子報讀者,然後在適當的時機下,成為決定採購 Sardine Solution 的決策者。
・這很可能是更適合新創 PR 的模式。邀請對分享趨勢變化擁有熱情的人加入(閱讀 Simon Taylor 的文章,可很明顯感受到他真的很熱情在分享與 Fintech 相關的個人觀察與想像),可以自己設定主題、進行研究、撰寫文章,對外穩定與持續的溝通/分享,這樣產生的長期成果與效益,當然遠勝於與外部的 PR Agency 合作(通常靠辦記者會有多少媒體參加、發布新聞稿獲得多少媒體刊登、追蹤媒體與社群輿情等方式來收費)。
・Simon Taylor 在閱讀研究大量資訊,消化吸收、整理輸出成 Fintech 主題的電子報內容,這樣的過程,很有可能更有助於他為 Sardine 建立更高品質的發展策略。
・「Head of Strategy & Content」這個職務名稱,本身就很有新創式的職稱想像力。涵蓋了內部的發展策略,以及外部的內容溝通/分享。這某種程度上,代表了在對外溝通(Sardine 一級主管中,沒有 PR、Corporate Communications 等相關文字敘述的職稱)背後,需要將 PR 需求與新創更核心的發展與任務結合,取代對 PR 的傳統印象甚至誤解,進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、發揮更大的價值。
如果你是創業者,或是投身新創的優秀人才,又將這篇文章閱讀至此,因此對新創 PR 延伸了更多思考與問題,歡迎隨時與我聯絡約時間聊一聊。我相信這會是一段有趣的交流,至少對我來說,能與創業者交流「每天驅動創業者闖關打怪的 Self-motivation?」等前面幾個主題,本身就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,因為每位創業者、每家新創,都有獨一無二的故事與發展軌跡,以及各種闖關打怪的血淚歷史,對我來說,這比讀再多電子報或書都來得有趣且珍貴,也很可能從中轉變出更高品質的 PR 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