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徵求與我一起 Coffee Chat 的讀者】
隨著《新創 PR 媒關係》這個小小的個人免費電子報經營至今,陸續累積了一點點讀者(小眾議題不期待讀者滿天下),由於我正在規劃一些往後的內容方向以及其他新計畫,想邀請有興趣與我交流的讀者一起喝杯咖啡,一方面,能讓我了解對於這些新計畫的 Feedback,另一方面,當然若在新創 PR 相關事務上,我也很樂意分享我的經驗與觀察作為回報。
這樣 1 on 1 型式的 Coffee Chat,我會不定期邀請讀者/朋友免費參加(餐點費用自付)。一次大約 45 到 60 分鐘,時間會以週一到週四下午為主,地點會安排在台北捷運民權西路站附近的咖啡店,以創業者/新創優先。若有興趣參加的讀者/朋友們,歡迎填寫報名:與 Antony 的 Coffee Chat。
由於時間有限,我會保留是否安排的權利。若適合安排,我會再進行後續聯繫,若這次不克安排,也請多包涵,也許下次還有機會。
台灣新創 IPO 潮,然後呢?
在台灣,稍微與新創圈有點關係的人,應該都可明顯感受到台灣新創逐漸加溫的 IPO 潮。很高興看到 KKCompany(KKBOX)在本週,通過初次申請股票第一上市案;直播互動娛樂平台 17LIVE,也即將在本週以 SPAC(特殊目的收購公司)的方式在新加坡上市。此外,包括今年 7 月,來電辨識 Whoscall 開發商 Gogolook 則選擇在台灣證交所創新板 IPO;以及預計明年第一季,關鍵評論網也將在美國上市。若再加上這幾年 91APP、Appier、完美移動已成功上市。台灣新創圈這陣子真的很熱鬧。
身為 2000 年就踏入財經與科技媒體,擔任主跑 Internet 產業的記者,我曾稍微參與見證上世紀 .com 泡沫的末升段。如今這樣的熱潮,真是 20 多年來未見,軟體、網路新創很久沒有獲得這麼多的外界關注。
這一波台灣新創的 IPO 潮,來自不少歷史與結構的因素,也是前後十多年來,許多單位與個人共同努力的成果,真的得來不易。包括在各方努力下促成的新創生態系逐漸成熟、台灣的比較優勢、資本市場的政策調整等。若有興趣,很推薦延伸閱讀由《數位時代》出版的《從荒漠到雨林: 新創之島的關鍵10年》,以及以「台灣未來獨角獸」為 Cover Story 的《商業周刊》第 1863 期。不管是專書或專題的記者/編輯們(其中有幾位還是認識頗久的前同事、前同業),都有非常專業的分析報導。
我相信,在未來 2 到 3 年內,台灣新創將有一波肉眼可見的 IPO 潮。
Source: 《商業周刊》1863 期
對於「台灣新創的 IPO 潮」這件事情的過去與未來,可以分析的角度很多。由於我過往主要在媒體與創投 PR 相關的領域,這篇我會試著以這幾個我比較熟悉的領域來分享,並提供對於新創 PR 相關的建議。
創投出場時間到了
今日的盛況,某種程度來說,約莫在 10 年前,就已經打下基礎,而創投(VC)開始更大規模投資早期新創是背後的主要推力之一。在台灣科技製造業鼎盛的年代,外界對於台灣創投的主要印象,是以投資 Pre-IPO 的準上市櫃公司為主,顯少參與更早期、風險更高的新創投資案。
然而,這樣的情況,在 2013 年以後出現新局面。根據《數位時代》2022 年出版的「台灣新創生態關鍵 10 年及展望」報告中整理的資料,台灣創投早期投資比例,2013 年是很明顯的分水嶺,2013 年這個比例,從前 7 年,每年大約在 10% - 15% 的範圍,一舉跳升至 29.4%,並在往後持續保持在約莫 30% 這個水準。
Source: 《數位時代》「台灣新創生態關鍵 10 年及展望」報告
一支創投基金的存續期通常為 7-10 年(這只是業界實務慣例,沒有硬性規定,也可能會視狀況再延展),創投的錢終究要出場,IPO 或購併是創投資金出場的其中兩種方式。2013 年之後,被創投更具規模、更有系統投資的台灣早期新創,如果現在仍舊活躍的,未來 2-3 年,大概都到了當時創投投資必須出場,交棒給資本市場其他物種,或是由其他企業策略整合接手的時間點了。
媒體報導的外部效益
面對再來的盛況,另一個值得觀察的,是媒體報導的外部效益。隨著陸續有新創 IPO 的媒體報導,會為台灣新創圈整體帶來更高的外部關注,也會吸引更多人想要看相關的報導,進而促成媒體更願意報導相關的議題,由此來形成良性循環。
這可為整體新創圈帶來至少兩個效益。第一個,是當新一代的成功創業家成為媒體報導的焦點,這很可能吸引更多更優秀的年輕人,興起「有為者亦若是」的雄心壯志,決定展開自己的創業旅程;第二個,是有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才,願意加入深具成長潛力的新創企業,來開展自己的職涯,和五到十年前相比,年輕人願意投入新創(包括獲得家人、親友的支持鼓勵)的風氣與觀念,現在已經大幅改善,在某些新創工作甚至是讓人頗感驕傲的事情,我相信未來幾年,這樣的狀況將會更大幅度改善。
PR 長期策略:提升雇主形象
從我的角度,若用更長期的策略思考來看,我非常建議新創要開始思考將「提升雇主形象」作為 PR 長期策略的重點(也許沒有之一)。我必須先承認,我對所謂的「新創」可能比較嚴苛,若無法持續很長一段時期的指數成長,我覺得「中小企業」(他們也很可能是幸福企業、隱形冠軍)可能更適合。對於持續追求成長爆發力的新創來說,人才才是一切的根本,PR 不再只是創業者把創業故事講得精彩就夠了,而是包括徵才策略、經營願景、企業文化這些更關乎吸引人才的要件,透過媒體報導、自媒體內容、社群經營等 PR 方式,轉化為與外界溝通和傳遞的論述或故事,獲得更多優秀人才的認同與加入。
從我的角度,面對熱鬧的新創 IPO 潮,如何在外界關注更高的同時,招募更多優秀人才加入,才是創業者/新創最需要思考與投入心力和資源的課題,而真心相信並力行「人才是企業最大資產」的創業者/新創,PR 將可成為助力的方式之一。
真心希望台灣新創圈能更加蓬勃發展!
創業者/新創若在社群經營、自媒體規劃、媒體佈局、新聞切角、雇主形象、投資人關係溝通維護等 PR/Communications 相關事務上,有想要找人討論的問題、需要協助的困擾,歡迎與我聯絡。